-
长沙启动"质量月"活动 以品质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
湖南省2017年"质量月"活动在长沙正式拉开帷幕,此次活动以"品立长沙,质优天下"为城市质量精神,通过政企联动推动质量强市建设,为招商引资营造优质营商环境。启动仪式现场设置了质量咨询、检测服务等多元互动环节,吸引数百家企业代表和市民参与。 一、政企协同构建质量共治新格局 长沙市联合省级监管部门共同启动质量提升专项行动,重点围绕五大领域开展系列活动。活动现场设立20余个专业展台,涵盖产品质量检测、特种设备安全等民生关切领域,发放各类宣传资料逾万份。来自装备制造、食品加工等行业的50余家企业签署了质量承诺书。 二、立体化推进质量知识普及教育 活动期间将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园区开展巡回宣讲,计划覆盖全市主要产业集群区。通过开设质量课堂、举办技能竞赛等形式,重点提升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水平。在高校设立质量创新实验室,培育青年质量工程师后备力量。 三、完善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长沙市整合检验检测机构资源,新建3个产业计量测试中心。针对重点消费品开展专项监督抽查,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大数据平台。开通线上质量服务窗口,实现标准查询、认证咨询等事项"一网通办"。 四、强化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,对工程建设、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实施分级监管。开展"质量诊所"进社区活动,组织专业技术团队为市民提供免费检测服务。完善质量信用评价体系,实施企业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管理。 五、培育质量品牌提升竞争优势 实施重点产业质量比对提升工程,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。设立市长质量奖专项资金,鼓励企业导入卓越绩效模式。建立品牌培育梯度库,重点扶持3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品牌。 此次活动标志着长沙市质量强市战略进入深化实施阶段,通过构建政府主导、企业主责、社会参与的质量发展体系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数据显示,长沙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多年位居中部地区前列,质量效益型发展特征日益凸显。
2025-08-20
-
长沙生物制造工业油脂全产业链技术引领绿色能源革命
在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,长沙率先实现生物制造工业油脂全产业链技术突破,为全球能源结构调整提供创新方案。该技术通过非粮作物培育及产业化应用,成功破解生物能源领域"与粮争地"难题,目前已吸引多国企业参与技术合作与招商引资,推动农林废弃物高值化利用迈入商业化新阶段。 一、技术体系构建全球领先优势 由长沙科研团队主导的"非耕地工业油料植物综合利用"项目,通过15年攻关形成覆盖育种、种植、加工的全链条技术体系。项目筛选出蓖麻、光皮树等适应边际土地生长的特种油料作物,其22个改良品种具有含油量提升30%、山地存活率达95%等特性,相关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。 二、生态种植模式创造多重效益 研发团队突破矮化密植栽培技术,使油料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倍以上。在湖南湘西等丘陵地带,农户通过林油间作模式实现亩均增收600元,同时改良土壤结构。该模式已推广至东南亚地区,形成连片种植区超400万亩,每年可替代50万吨石化原料。 三、生物基产品打开产业新空间 基于特种油料开发的生物柴油达到欧盟EN14214标准,生物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优于传统石油沥青。在长沙经开区,首条万吨级生物润滑油生产线已投产,产品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领域。行业测算显示,每万吨生物基产品可减少碳排放2.5万吨。 四、产业生态圈加速形成 长沙联合30余家科研机构成立生物基材料创新联盟,构建从原料种植到终端销售的完整产业链。目前全国建成7个省级示范基地,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超20亿元,带动下游环保涂料、可降解塑料等新兴产业协同发展。 这项源自长沙的创新实践,正推动生物制造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。随着碳交易市场机制完善,以非粮生物质为原料的绿色产业链,将成为应对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的重要解决方案。
2025-08-20
-
长沙与香港深化合作新平台揭牌 共拓经贸文化新空间
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湖南联络处正式揭牌,标志着长沙与香港的经贸文化交流进入新阶段。该联络处将作为两地招商引资的重要桥梁,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湖南,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与开放发展。 一、联络处成立背景与筹备历程 2021年,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启动驻湖南联络处筹建工作。经过一年多的筹备,联络处已联合湖南相关部门成功举办多场跨境经贸洽谈、文化展览等活动,为两地企业搭建了高效对接平台。 二、区位优势与战略机遇 湖南作为“一带一部”核心区域,近年来通过完善现代交通网络、培育新兴产业生态,显著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。香港则是湖南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和出口市场,两地产业链互补性强,合作空间广阔。 三、官方表态与未来规划 湖南方面表示,将全力优化营商环境,支持联络处开展工作,吸引香港企业在高端服务业、科技创新等领域加大投资。香港方面则强调,联络处将重点引导金融、物流等优势产业对接湖南市场需求,推动合作项目实质性落地。 四、深化合作的三大方向 1. 经贸领域:加强湘港企业在跨境电商、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合作; 2. 人文交流:扩大教育、旅游等领域的双向互动; 3. 机制创新:探索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,提升政策协同效率。 此次揭牌为两地合作注入新动能,未来将通过务实举措推动湘港合作迈向更高水平。
2025-08-20
-
长沙经开区调研:创新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招商引资
近日,相关领导在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专题调研,强调以创新为引领,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同时深化招商引资工作,吸引优质资源集聚,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,助力区域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。 一、深入企业一线,摸清转型发展实情 调研团队先后走访了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、国科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、长丰华湘(猎豹)工业园、广汽三菱汽车有限公司、住友橡胶有限公司等企业。每到一处,团队都深入生产车间,察看智能化生产线运行情况,与企业负责人围绕生产经营、技术研发、产业配套等话题展开交流,详细了解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,重点关注创新产品研发、市场拓展成效及产业链协同情况。通过实地调研,全面掌握区域制造业转型进展,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实践依据。 二、突出创新引领,激活产业内生动力 调研中明确,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在于创新。湖南制造企业需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,以“中国制造2025”为指引,将创新贯穿于产业发展全链条。一方面,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围绕市场需求开展技术攻关,推出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产品,推动产品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方向发展;另一方面,要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,支持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,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,形成“研发-转化-产业化”的良性循环,实现由“制造”向“创造”的跨越。 三、深化供给侧改革,推动产品品牌升级 针对制造业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,调研强调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企业需加强市场调研,精准把握消费升级趋势和产业变革方向,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,减少无效供给,增加有效供给。同时,要注重品牌建设,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,推动“产品”向“品牌”转变。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,拓展海外市场,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。通过供给侧改革与品牌战略相结合,推动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,形成有规模、有效益的产业集群。 四、强化人才支撑,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人才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第一资源。调研指出,企业要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放在重要位置,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,通过校企合作、职业培训等方式,培养一批掌握关键技术、熟悉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。同时,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,完善人才引进政策,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落户,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。此外,要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,通过股权、期权等方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,让人才引得进、留得住、用得好,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持续动力。 五、推动智能改造,提升传统产业质效 湖南在智能制造领域具有良好基础,调研要求充分发挥这一优势,以智能化、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。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智能装备和系统,建设智能工厂、数字化车间,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升级,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。支持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,实现生产数据、设备数据、管理数据的互联互通,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。同时,要推动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,发展智能制造装备、工业软件等产业,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,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。 六、促进产业融合,构建特色发展路径 调研强调,要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,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开辟新路径。深化两化融合,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各环节深度融合,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;推进军民融合,发挥湖南军工产业优势,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化,培育军民融合产业集群;鼓励产业跨界融合,支持制造业与服务业、农业等领域跨界合作,发展服务型制造、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,拓展产业发展空间。通过多维度融合,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,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。 七、加强产业链协同,提升集群发展水平 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协同性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。调研要求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对接,围绕重点产业梳理产业链短板,精准施策补链、强链、延链。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,带动中小微企业融入产业链体系,形成“龙头企业+配套企业”的产业生态。同时,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,推动相关企业向园区集聚,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,降低生产成本,提高产业集中度。通过产业链协同发展,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。 八、优化营商环境,助力招商引资落地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招商引资的重要保障。调研指出,要持续优化政务服务,简化审批流程,提高办事效率,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。加强政策支持,出台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,在研发投入、人才引进、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企业资金和政策倾斜。同时,要深化招商引资工作,围绕重点产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,精准引进一批带动性强、技术水平高的优质项目,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与招商引资相结合,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,推动长沙经开区乃至湖南制造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。
2025-08-20
-
湖南非遗创意秀:湘绣苗绣织锦在长沙演绎传统新生
长沙通过举办非遗创意展示活动,将湘绣、苗绣、土家族织锦等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,既展现湖湘文化魅力,也为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搭建平台,推动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。 一、湖湘非遗的文化底蕴与当代价值 湖南作为历史文化大省,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其中湘绣、苗绣、土家族织锦是极具代表性的工艺瑰宝。湘绣以针法细腻、色彩浓艳著称,与苏绣、粤绣、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,其传统题材多为山水、花鸟、走兽,蕴含着湖南人民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。苗绣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,以其夸张的造型、鲜明的色彩和丰富的图腾纹样,记录着苗族的历史迁徙与民族信仰,一针一线间传递着千年的文化记忆。土家族织锦又称“西兰卡普”,以“通经断纬”的独特织法闻名,图案涵盖几何纹样、动植物形象等,既实用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是土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。这些非遗技艺不仅是湖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见证,在当代社会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。 二、湖南非遗创新实践的生动探索 2016年,湖南在非遗保护与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。当年,在湖南省文化馆举办的活动中,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意T台秀吸引了广泛关注。专业模特身着融入湘绣、苗绣、织锦等湖湘非遗元素的服装走上舞台,传统工艺与现代服饰设计在此碰撞出独特火花。活动现场,嘉宾身着经过再设计的非遗代表作品,通过讲述背后的湖南非遗故事,让观众深入了解这些传统工艺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。与此同时,专业模特团队进行了长约40分钟的走秀,展示了一批优秀的服饰文创作品,这些作品在保留非遗核心技艺的基础上,融入了现代审美理念与时尚元素,让古老的非遗技艺以更贴近当代生活的方式呈现。同期,湖南省文化馆艺术长廊还展出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各类湘绣、苗绣、土家族织锦作品,既有传承百年的经典之作,也有年轻设计师的创新尝试,全面展现了湖湘非遗的多元面貌。 三、“非遗+创意”的融合路径解析 “非遗+创意”的融合并非简单的元素叠加,而是在深入理解非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,通过现代设计语言进行的创造性转化。在服饰设计中,这种融合体现在多个层面:一是图案创新,将传统湘绣中的“双面全异绣”技艺应用于现代服装的局部装饰,或将苗绣的图腾纹样进行简化、重组,形成更符合现代审美的图案;二是材质搭配,传统非遗工艺多使用棉、麻、丝等天然材质,现代设计中则尝试与牛仔、皮革、针织等面料结合,既保留非遗的质感,又增强服装的实用性与时尚感;三是功能拓展,突破传统非遗作品以装饰品、工艺品为主的局限,将其应用于日常服饰、家居用品等领域,如将土家族织锦的纹样开发成围巾、手包等文创产品,让非遗走进大众生活。这种融合不仅让非遗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,也为现代创意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,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双向赋能。 四、文化展示与招商引资的协同效应 非遗创意展示活动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平台,更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、促进招商引资的重要途径。通过举办T台秀、艺术展览等活动,湖南向外界集中展示了本地非遗资源的独特魅力与创新潜力,吸引了文化企业、投资机构的关注。一方面,优秀的非遗文创作品本身具有市场开发价值,能够直接转化为文化产品,形成产业链条;另一方面,活动所营造的浓厚文化氛围,有助于提升湖南文化产业的吸引力,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环境。例如,部分参与展示的文创设计团队通过活动获得了投资合作机会,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,推动非遗技艺从传统手工作坊向产业化方向发展。同时,招商引资的引入也为非遗传承提供了资金支持,用于非遗传承人培养、技艺研发与市场推广,形成“文化展示—招商引资—产业发展—非遗传承”的良性循环。 五、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未来路径 非遗的活态传承离不开产业的支撑,而产业发展也需要非遗文化提供核心竞争力。湖南在推动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方面,正探索一条多方协同的路径。首先,强化政策支持,通过出台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关政策,为非遗项目提供资金扶持、场地保障与市场引导;其次,加强人才培养,鼓励高校、设计机构与非遗传承人合作,开展非遗技艺培训与创意设计课程,培养既懂传统工艺又掌握现代设计理念的复合型人才;再次,搭建交流平台,持续举办类似的非遗创意展示活动,加强与国内外文化产业的交流合作,拓展非遗文创产品的市场渠道;最后,注重数字赋能,利用互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,建立非遗数字资源库,开展线上展示、销售与传播,扩大非遗的影响力与覆盖面。通过这些举措,湖南正逐步实现非遗从“文化遗产”到“文化资产”的转变,让非遗在当代社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。
2025-08-20
-
健康养生盛宴启幕长沙 500家企业共拓产业新机遇
2017湖南健康养生产业博览会以“绿色健康·融合发展”为主题,在湖南省展览馆盛大开幕。本届展会聚焦健康养生产业链资源整合,通过招商引资推动产需对接,吸引海内外500余家品牌企业参展,涵盖中医药、有机食品、茶文化等多元领域,同步举办高峰论坛及十余场体验活动,为行业搭建专业化交流平台。 一、万平展馆汇聚全产业链精品 展区总面积达10000平方米,设置健康器材、中医药保健、茶产业等六大主题板块。其中茶文化展区尤为亮眼,集结云南普洱茶、广西六堡茶、福鼎白茶等地域特色茶企,包括传统工艺制作的古树茶、富硒黑茶等创新产品。红木根雕、养生书画等文化衍生品同步展出,呈现“健康+”跨界融合趋势。 二、三大论坛把脉产业发展方向 展会期间举办的养生产业创新高峰论坛,深入探讨传统养生技术现代化转型路径;富硒产业论坛聚焦功能农业与精准扶贫结合模式,分享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经验;品牌文化节发布行业白皮书,从标准制定、消费升级等维度提出发展建议。 三、沉浸式体验激活消费新场景 现场设置中医诊疗区,由资深医师提供脉诊、艾灸等非药物疗法体验;太极拳大师现场教学八段锦功法,思养堂团队演绎原创养生舞。有机食品试吃、富硒产品检测等互动环节,让观众直观感受健康科技应用成果。 四、多方协作助推行业升级 活动由湖南省养生协会联合省商务厅等十余家机构共同主办,整合产学研资源。参展企业覆盖产业链上下游,包括健康管理服务机构、智能设备研发商等,现场达成多项技术合作与渠道签约,有效促进产业协同创新。 本届博览会通过产品展销、学术研讨、文化传播三维联动,全面展示健康养生产业新业态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2025-08-19
-
浏阳擘画"两个中心"蓝图 以立体交通赋能区域崛起
过去五年间,浏阳以年均7.8%的经济增速实现跨越式发展。在最新召开的市党代会上,当地提出建设"省会副中心"和"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"的双核心战略,通过招商引资与基建升级双轮驱动,构建辐射长株潭城市群与湘赣边区的经济增长极。 一、打造省会功能延伸区 作为长沙东翼战略支点,浏阳将重点培育四大功能板块:经开区承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转移,高新区聚焦生物医药研发,长兴湖片区建设会议会展综合体,大围山生态旅游区升级度假配套。金阳大道三期工程竣工后,可实现主城区与长沙高铁南站30分钟直达。 二、构建湘赣边枢纽网络 投资85亿元的南北横线快速路将于2024年建成,串联江西铜鼓、万载等7个县市。浏阳河航道整治工程已纳入省级重点计划,500吨级泊位建成后将恢复历史水运通道。湘赣边冷链物流基地正在申报国家示范项目,预计可降低区域农副产品流通成本20%。 三、实施产业跃升工程 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突破600亿元,花炮产业完成安全化改造后出口额增长34%。设立20亿元新兴产业基金,重点扶持航空航天材料、超精密加工等前沿领域。湘赣边跨境电商产业园已吸引37家企业入驻,实现进出口额翻番。 四、推进公共服务同城化 湘赣边医疗联合体覆盖12家县级医院,疑难病例远程会诊系统投入运行。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上线课程1.2万课时,每年联合培养技能人才5000名。区域旅游年卡发行量突破50万张,带动消费12亿元。 五、强化生态协同治理 建立跨省环保执法联动机制,关停整改高污染企业28家。建成湘赣边森林防火预警系统,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面积扩大至800平方公里。全国首例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后,渌水流域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。 当前,通用机场选址已通过专家评审,长浏快线纳入轨道交通第三期规划。随着"六路融城"体系全面贯通,这座承载着历史荣光与时代使命的城市,正以立体化交通网络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格局。
2025-08-19
-
浏阳高新区汇聚泛家居产业动能 开启集群发展新篇章
一、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的产业盛会 浏阳举办的家具产业合作对接暨品牌展示活动,吸引了泛家居产业链上下游超200家企业和多地行业协会参与,现场达成32项战略合作,涉及资金22亿元。活动通过展览、论坛等形式,搭建了产销对接、技术交流与投资合作的综合性平台,有力推动了湖南省家具产业资源整合与转型升级。 二、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产业蓝图 湖南省相关部门在会上强调,家具制造业正面临国家政策支持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机遇。数据显示,湖南规模以上家具企业产值已突破290亿元,未来将以集群化、品牌化为核心,力争实现500亿元营收目标。浏阳高新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,已形成从研发设计到物流配送的完整产业链。 三、三大主题构筑产业生态体系 活动设置产业对接会、品牌展览和专题论坛三大板块。对接会促成原材料供应商与生产企业达成长期协作;展览集中展示智能家居、环保板材等创新产品;论坛则聚焦区域品牌建设,探讨数字化转型路径。浏阳国际家具城等平台通过场景化呈现,直观展现湖南家具产业的设计与制造能力。 四、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实践 与会专家指出,湖南家具产业在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方面具备优势,多所高校已开设家居设计专业,与产业园区的实训基地形成联动。现场发布的行业白皮书显示,环保型家具产品年增长率达15%,反映出市场对绿色家居的旺盛需求。 五、跨区域协作释放发展潜力 来自中部及西部省份的行业协会代表签署了产业链协同发展备忘录,将在标准制定、渠道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。浏阳高新区推出的产业扶持政策,吸引了多家外地企业洽谈入驻,进一步强化了区域产业协同效应。 六、数字化转型赋能智能制造 专题研讨中,智能生产线改造成为焦点。部分企业展示的柔性制造系统可实现定制化家具72小时交付,这种“互联网+制造”模式已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,标志着传统家具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突破。 七、可持续理念引领行业变革 参展企业普遍采用FSC认证环保材料,部分品牌通过碳足迹追溯体系获得国际认证。论坛发布的行业指南提出,到2025年湖南家具产业绿色材料使用率将提升至60%,体现了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产业责任担当。 八、物流网络优化降本增效 20家物流企业参与建设的智慧仓储体系,可将家具配送成本降低18%。通过整合水陆空运输资源,湖南家具产品辐射半径扩大至周边五省,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。
2025-08-19
-
闽湘携手共拓文旅新篇 长沙推介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
2015年,一场以“悦游闽湘清新福建”为主题的旅游推介活动在长沙举行,标志着福建与湖南两省文旅合作迈入新阶段。会上,双方旅游局签署战略协议,围绕招商引资、品牌共建、线路联动等方向深化协作,旨在通过资源互补推动区域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。 一、战略合作框架与核心内容 根据协议,福建与湖南将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,重点推进五大领域合作:一是联合策划跨省主题营销活动,整合“清新福建”生态资源与“快乐湖南”文化IP;二是构建客源互送体系,开通团队旅游绿色通道;三是共同开发高铁、高速沿线旅游产品,打造“闽湘走廊”黄金线路;四是推动文旅企业投资对接,鼓励市场主体参与项目开发;五是建立数据共享平台,实现游客流量与消费行为分析联动。 二、精品线路规划与特色亮点 双方明确以交通干线为纽带,推出多条主题线路: 1. “一带一路”文旅融合线:串联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与湖南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,突出商贸历史与非遗体验; 2. 高铁三小时旅游圈:依托合福高铁、沪昆高铁网络,设计周末微度假产品,涵盖武夷山、张家界等双世遗景区; 3. 朱子文化研学带:整合福建武夷山朱子故里与湖南岳麓书院资源,推出国学教育实践课程; 4. 台闽湘海峡风情线:联动台湾地区经福建至湖南的民俗节庆活动,形成两岸文化交流示范项目。 三、区域协同发展创新举措 为提升合作实效,两省将实施三项创新机制:首先,建立联合推广基金,每年共同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品牌宣传;其次,试行景区联票制度,游客购买指定套餐可跨省游览签约景区;第三,组建专家智库,为文旅融合提供规划咨询与人才培训支持。 四、市场预期与长远规划 此次合作预计将带动两省年互送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,并通过三年培育期形成跨区域旅游示范区。未来,双方还计划拓展红色旅游、康养度假等新业态,探索“文旅+农业”“文旅+数字科技”等跨界模式,为中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协同发展提供样本。
2025-08-19
-
绿色IT精英聚首湘江新区 共话智能制造与数字未来
在长沙湘江新区梅溪湖畔,一场聚焦绿色IT与区域发展的论坛吸引了全球产业领军者的目光。此次活动以创新形式推动政企对话,通过分组研讨深化招商引资合作,为长沙智能制造升级与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一、创新形式激发思维碰撞 论坛突破传统会议模式,将与会者分为梅溪湖、岳麓山、桃花岭三大主题讨论区,每个区域由推选的负责人带领,采用互动游戏机制促进观点交流。这种设计既体现长沙地域特色,又消解了行业交流的壁垒,促成跨领域合作意向的达成。 二、智能制造成转型升级核心议题 多位产业专家指出,长沙需构建“资本+技术”双轮驱动体系,重点培育智能装备、工业互联网等细分领域。有分析认为,依托工程机械产业基础,当地可打造从研发设计到后端服务的全链条生态,并建议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关键技术攻关。 三、大数据基建赋能区域发展 湘江新区相关负责人透露,正在推进的数据交易中心将整合政务、交通、环保等多维数据资源,未来可为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创新应用提供底层支持。现场企业代表对此表示,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显著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,尤其有利于中小企业快速部署解决方案。 四、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 讨论中,“互联网+文创”“智慧文旅”等概念被反复提及。部分参会者分享了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的案例,如通过虚拟现实重现历史遗迹、利用大数据优化景区人流管理等,这些实践为长沙文旅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借鉴路径。 五、青年力量塑造创新生态 活动特设青年创业展区,展示了一批在环保科技、智能硬件等领域的初创项目。有资深从业者强调,应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平台,加速科研成果转化,同时完善人才公寓、国际教育配套,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。 此次论坛形成的共识显示,绿色IT不仅是技术命题,更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。随着湘江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长沙在长江经济带数字产业布局中的枢纽地位有望进一步凸显。
2025-08-19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